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川渝联合印发《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

川渝联合印发《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

重庆市城口县和四川省宣汉县、万源市地处川陕渝结合部的大巴山南麓,同属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区和原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川东北渝东北毗邻地区向北联结关中平原的重要门户,总面积11628平方公里,2020年户籍人口210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9.6亿元、城镇化率42.7%。该区域资源禀赋良好,天然气、锂、钾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富硒茶叶、道地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生态地位重要,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森林覆盖率达到65.6%,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底蕴深厚,有古巴国罗家坝遗址、古蜀道(荔枝道)等历史遗存;红色文化深入人心,有红三十三军旧址、万源保卫战等红色遗迹遗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讲话精神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根据《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推进方案》,规划建设城口宣汉万源(以下简称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特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探索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模式。规划建设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有利于充分发挥三县市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保护挖掘利用红色文化,传承弘扬优良革命传统,协同开发优势资源,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探索不同类型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二)有利于探索周边欠发达地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路径。规划建设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推动三县市积极参与和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有效分享政策和发展红利,引领特色产业优化布局集聚发展,引导生态保护区人口有序转移,增强配套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三)有利于探索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化发展新举措。规划建设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推动三县市基础设施共建共用、特色资源整体开发、产业园区协作共建、生态环境共建共保、民生短板协同共补等,有利于该区域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促进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化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策部署和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举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传承弘扬革命精神,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共育特色优势产业,共抓生态环境保护,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让革命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打造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示范样板。

(二)发展定位

——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样板区。保护挖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弘扬革命精神,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立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联动长效机制,推动区域优势资源高效配置和转化利用,促进特色产业和人口的合理集聚,打造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典型样板。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区。坚持共同富裕方向,着力解决制约老区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乡村振兴薄弱环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和城乡融合发展,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实施大美乡村建设,推动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增强低收入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并形成经验示范。

——川东渝北连接关中平原的重要门户。依托三县市区位及北向出川出渝大通道建设,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的桥头堡,建设贯通长江经济带和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交通节点,提升区域影响力和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打造联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关中平原城市群新的增长点。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初步建成。区域经济总量和质量显著提升,协调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文化传承弘扬、生态环境保护、特色产业发展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功创建1个以上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完善大巴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功能,年接待游客能力超过3500万人次。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进展。

到2035年,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全面建成。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功能进一步增强,大巴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影响力和知名度显著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格局形成、示范效应彰显,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空间布局

立足区域地形地貌特点,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布局,结合区域土地资源、产业发展、交通设施,构建“一区三带三支点”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区”。依托城口县亢谷(亢家寨)、宣汉县巴山大峡谷、万源市八台山等重点景区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构建大巴山康养旅游环线和红色旅游线路,共同打造大巴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国际知名的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带”。城口—宣汉资源综合开发循环利用示范带:依托渝西高铁及城口、宣汉产业园区,重点布局天然气、锂、钾、毒重石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宣汉—万源绿色生态富硒特色农业发展带:依托包茂高速(G65)及沿线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基地,重点布局新能源、富硒农产品生产加工、观光体验农业等产业,共创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和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万源—城口农文旅融合发展带:依托城口至万源高速公路和快速通道,重点布局休闲旅游、生态养殖、有机绿色农产品、道地中药材种植加工等产业。

“三支点”。依托三县市中心城区打造区域发展重要支点。城口县高质量实施城市更新工程,打造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宜居宜游宜业大巴山特色生态城。宣汉县实施“一区一坝一片”拓展提升工程,建设山环水绕、山水相映的高品质生态滨江城。万源市构建“一主一副多支撑”城市发展格局,建设“生态福地·和美万源”生态宜居名城。

三、主要任务

(一)共同传承弘扬革命精神。开展红色遗迹大普查,建立红色遗迹台账。保护修缮川陕苏区城口纪念馆、红三十三军纪念馆、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万源市烈士陵园、宣汉县烈士陵园等红色遗迹和纪念设施,加快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城口主体建设区、川陕片区红军文化公园、川陕红军干部学院。深入挖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加强党史、地方志研究,开展老红军、烈士军属影像资料采集。搭建川陕红军事迹宣讲专业队伍,打造一批爱国主义、党史教育精品课程,创作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开发一批红色文化产品,培育一批文创旅游企业,推进红色文化与旅游、商贸、会展、教育培训等深度融合发展,建设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二)共同建设内外联通的现代基础设施。推进万源—城口—巫溪高速公路、城口—宣汉—大竹—邻水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推进S403宣汉县凤鸣乡至红峰镇段改造工程、S202万源市太平镇至固军镇段改建工程等项目,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规划研究城口、万源支线机场和宣汉通用机场。打通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快速通道,构建区域旅游大环线。完善交通物流运输体系。建成万源至城口天然气长输管道。加强汉江、嘉陵江支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协作,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构建“大水调”工作协调机制。积极抓好5G、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在红色文化传承、产业协作、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领域广泛应用。

(三)共同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围绕天然气、锂、钾、毒重石、陶粒用粘土、砂岩等矿产资源,探索建立土地、能耗等要素互补互偿机制,创新天然气合作开发机制,优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布局,共建飞地工业园区。大力发展道地中药材、森林蔬菜、蜀宣花牛、万源旧院黑鸡、城口山地鸡等特色种养殖业,做强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共同培育区域特色农林产品品牌。积极支持创建亢谷(亢家寨)、巴山大峡谷、八台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动九重山—雪宝山、五马归槽、龙潭河、黑宝山等重点景区提档升级,设立大巴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发展基金,创建“大巴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国字号品牌,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线路。探索建设古巴国罗家坝遗址保护利用示范区。打造秦巴商贸物流基地,共建特色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

(四)共同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优化拓展县城发展空间,做大做强中心镇,规范发展城口坪坝特色小城镇,积极创建宣汉巴文化特色小镇,增强以城带乡发展能力,承接生态功能区人口转移。加强乡村传统文化和传统村落保护,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集中连片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新村、巴山新居。

(五)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统筹推进革命老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护,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积极推进大巴山生态廊道建设,实施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合作。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建立三方河(湖)长、林长沟通机制。推动污染防治协同管理,完善生态环境联合执法机制。

(六)共同补齐民生短板和弱项。完善区域义务教育招生联动机制,推进学生就近入学。共同推进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完善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健全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联合处置机制,加强毗邻地区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和特殊人群管控协作。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强化低收入人口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持续开展就业和消费扶贫。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和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等工作。加强公共安全合作,加大跨区域综合执法,共筑安全发展底线。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示范区工作联系机制,审定年度工作计划,协同解决合作中的有关问题。加强跨地区跨部门合作,建立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等专项合作机制,务实高效推动示范区建设。

(二)强化规划衔接。联合编制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共同争取纳入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试点示范。充分发挥相关规划引领作用,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的衔接。

(三)强化政策支撑。两省市有关部门(单位)加强指导协调,在重点项目、资金安排、试点示范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强产业发展、公共交通、生态环境、投资管理、要素流动等政策协同,形成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合力。加强两省市政策对接,鼓励示范区在权限范围内制定适宜于示范区发展的政策措施。

附件1、城宣万空间布局图

附件2、川陕革命老区中的城宣万区位示意图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