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企业 > 新工人丨龚伟力:从“老师傅”到“新工人”

新工人丨龚伟力:从“老师傅”到“新工人”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编者按: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三一正致力于全球20余座灯塔工厂的改造升级,这是工程机械行业生产方式的再造与重塑。伴随着这一变革,在三一全球各地的车间里,“新工人”群体愈发常见,他们掌握新方法,带来新工艺,也是三一事业的新血液。伴随灯塔工厂的升级,他们也在同步成长。

国庆假期,我们推出系列报道《新工人》,讲述三一“新工人”的故事。

以下是《新工人》系列报道第一篇

拥有近20年工龄的龚伟力是进入我们视野的第一位主人公,这位工号只有“四位数”的车间“老师傅”,随着企业数字化浪潮成功转型。

曾经“急得睡不着觉”

1978年出生的龚伟力2002年加入三一泵送事业部,已从事“销阀机加”相关工作近20年,钻孔、镗孔、洗面、打磨……几乎干遍了线上的每一道工序,“18号工厂”里的每一道工序他都捻熟于心。

几十斤的铁器人力搬运,喷焊产生的灰尘满车间飞,每个“大小孔”需要肉眼比对是否合规。一天下来,浑身酸疼,眼睛发酸。

尤其是去年4月的那场“保供战”,仍让他记忆犹新。

当时,市场火爆,三一泵车等产品供不应求,而液压阀块能不能及时保供,决定了产品能不能及时配装出厂。巨大的压力下,班组早早进行了总动员,每天早8点到晚8点地“打大班”,当时每位工人都会根据情况多工作操作,加大工作时长与强度。“但即便如此,还是兄弟部门催我们,我们催商务。”

龚伟力回忆,那段时间,一想到兄弟部门都在等他们的液压件,就急得睡不着觉。

从“老师傅”到“新工人”

如今,虽然身处同一个车间,工作内容与两年前已大不相同。 

一台台机器人“站”在各自生产线的岗位上,正有条不紊地工作着。龚伟力动动手指,通过手上的“遥控器”,监管机器“工友”的运行状态,并校对其每一道工序是否合格。 目前,他负责2台主阀分拣机器人,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节省了原料。 

去年年底,“灯塔工厂”改造启动,身为“70后”的龚伟力也带领班组开始学习机器人相关理论和操作知识,并成功从一名操作工转型为工业机器人运维者,摇身一变成了掌握新技能的“新工人”。

将文件传送到电脑,设定好程序,机器人智能识别之后,通过感应器定位,机械手就可以准确抓取、输送正确的物料。对于整套流程,龚伟力十分熟悉。他说:“得益于‘新工友’,车间的产能越来越高,环境越来越好;掌握了新技能,人越来越轻松、越来越自信。”

9月份,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签发了《三一集团关于机器人编程语言的认证激励办法》,8000万的巨额激励,让龚伟力和同事们更有了动力。

龚伟力说,转型,既有产业发展倒逼的压力,也有自我驱动的动力。不仅保住了“饭碗”,也让工作更轻松。“我还在不断学习,希望从机器运维再进一步,学会如何写程序去控制机器人,希望能早日通过公司的机器人编程认证。”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