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三一吞“象”启示录

三一吞“象”启示录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编者按: 三一重工收购“大象”,中联重科收购赛法,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近年来写下的重要两笔。这意味着中国工程机械的海外之路获得重要开拓,也意味着三一和中联在技术、市场渠道和管理上获得跨越式发展。

这两笔收购的背景,与世界宏观经济形势密不可分。一个关键点是2008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及由此而产生的欧洲债务危机,形成对欧洲企业的强大生存压力;另一个关键点是中国的连续高增长速度下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的迅速扩张,由此支撑了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迅速发展。在这两个相反因素的作用下,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的跨国收购之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也正是因为以上两个宏观经济因素,可以研判“大象”等被收购对象的价值可能是被低估了——因为倘若不是欧债危机,可能这些企业未必那么好被吃下。但是,没有最低估的价值,只有更低估的价值。宏观经济的走势如何继续,可能影响着三一重工等中国企业的承受能力。如果欧债危机继续严重,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那么日本广场协议后,日本企业收购美国企业,后来因为美国经济和日本经济双双破裂而导致日本忍痛低价卖掉当初在美国收购企业的局面,可能再次出现。这个问题需要三一重工重视,但很显然,更需要国家层面相关机构重视,为中国优秀企业走向世界提供坚强政策后盾,解决其后顾之忧,避免重蹈日本广场危机的覆辙。

中国企业向海外发展仅仅是开始,远远谈不上什么规模。事实上,目前在中国工程机械领域,仍是外资资本占的比例最大,高达29.37%,而私营企业、国有企业所占比例仅仅分别为13.32%和3.21%。我们对外的开拓,与外资对我国的扩张,依旧不成比例(具体如表一所示)。

再从盈利能力来看,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外资企业盈利能力最强,2009年销售利润率为8.5%,而私营企业2009年销售利润率只有5.56%。这说明外资在中国的力量还是大大强于我们在海外的力量。

万丈高楼平地起。不仅我们在技术上、资金上、管理上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来赶上别人,我们的海外拓展之路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善,在学习中不断前进。虽然我们缺乏并购经验,文化整合存在困难,但三一和中联重科毕竟起个好头。对此,我们既不能盲目乐观,低估对手,忽略既有的重大风险,也不能有一点困难就裹足不前。稳健低调,应该是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基本原则。

从2012年开始,世界混凝土机械设备制造行业的格局发生变革:中国的三一重工收购该行业世界排名第一的德国普茨迈斯特90%的股权,驰骋疆场半个世纪的“大象”就此易主。

三一重工1月30日发布的公告称,三一重工控股子公司三一德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德国)联合中信产业投资基金(香港)顾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基金),于2012年1月20日与普茨迈斯特股东签署了《转让及购买协议》,三一德国和中信基金共计出资3.6亿欧元共同收购普茨迈斯特100%股权。其中三一德国收购普茨迈斯特90%的股权,出资额为3.24亿欧元,折合人民币26.54亿元,中信基金收购10%的股权。

非“师徒”

KarlSchlecht,这位普茨迈斯特年近80岁的创始人,被三一重工董事会主席梁稳根尊称为“老师”。作为同行,三一重工于20世纪90年代涉足混凝土机械设备制造,比普茨迈斯特晚了30多年,在这一点上,普茨迈斯特称得上是三一重工的前辈。但短短十年,三一重工这位行业新秀,就崛起在混凝土机械制造乃至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的舞台。至2011年,就混凝土机械设备的销售额而言,三一重工已经是前辈普茨迈斯特的数倍。

自从1907年德国人开始申报混凝土泵车的专利技术开始,德国混凝土机械技术就垄断世界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在世界排名中,普茨迈斯特堪称老大,德国的斯维茵(SCHWING)紧随其后,再次是意大利的赛法(CIFA)。

这种局面随着2007年三一重工66米臂架混凝土泵车的下线而被打破。2008年12月,三一重工又研制出世界最长臂架72米的混凝土泵车。2011年9月,三一重工的86米泵车再度刷新长臂架泵车记录。这一系列产品问世,标志着中国在混凝土泵车臂架综合设计和制造方面的技术水平已经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三一重工与普茨迈斯特的较量不仅仅在技术层面。

2009年,三一重工销售额超过普茨迈斯特,后者领先地位被超越。2010年,三一重工混凝土机械销售额187亿元,中联重科为141亿元。同年,普茨迈斯特销售额5.5亿欧元,净利润150万欧元。2011年,三一重工预计年销售额近800亿元。普茨迈斯特预计2011年销售收入5.6亿欧元,净利润600万欧元。

而就在三一重工收购普茨迈斯特的前夕,据业内人士透露,已经有200~300名普茨迈斯特总部的员工离职到三一德国工厂,而斯维茵总部也有不少人投奔三一德国而去。主要原因还是由于他们没有多少活干。

“大象”疲态

普茨迈斯特在业界素有“大象”之称,堪称全球混凝土输送机械设备的领导者,但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的“大象”显然增加了不少疲态。

2007年,普茨迈斯特年销售收入10亿欧元,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但到2008年销售额很快就下滑近一半,2009年持续低迷,并有数百人遭裁员。2010年、2011年仍然在5亿~6亿欧元徘徊,离其巅峰时期的销售额只有一半而已。

有消息称,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普茨迈斯特现金流出现问题,并陷入财务危机,早已被银行托管。而在2011年其总裁NorbertScheuch就公开承认,过去两年,受累于金融危机,欧美工程机械市场增长缓慢。对于将主场设定于此的普茨迈斯特而言,这直接导致公司全球业绩不佳。

普茨迈斯特从1996年正式在上海松江设立工厂以来,前后历时15年,其业绩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2008年,普茨迈斯特机械(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金望曾表示,过去的5年里中国公司以每年超过40%的速度在增长。但比起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同时期销售额动辄翻番的辉煌来说,却是相形见绌。

“贵”,这一般业内对普茨迈斯特泵车的评价。以中国国际工程机械、建材机械、工程车辆及设备博览会(bau鄄machina2010)上推出的49米泵车为例,其售价高于国产同类设备100多万元。而普茨迈斯特中国区的销售人员也称,只有资金雄厚的客户才买得起他们的产品。

高价位下的产品销量如何?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秘书长混凝土机械分会秘书长盛春芳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在中国市场主要是几家国内企业称雄,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集团排名前三位。2010年徐工混凝土泵车的销售量在400台,而普茨迈斯特在中国的年销量一般在100来台。“这样的销量放在几年前还算不错,但这两年显然是少了些”,盛春芳说。

而更令人眼花缭乱的是普茨迈斯特中国工厂的人事更迭。普茨迈斯特中国工厂的首任总经理是德籍华人胡康刚,2004年,胡离职,由当时担任公司物流总监的张金望博士接任,据说期间还有几位外国高管短暂的执政期。最近打开普茨迈斯特中国工厂的网页,其总经理已然变更为李涛,照片下没有附着个人简历。[!--empirenews.page--]

前三甲没落

中国工程机械市场近十年来飞速发展,号称行业的“黄金十年”,但对于外资企业,特别是混凝土机械设备的外企来说,似乎并没有充分分享到这块蛋糕。

以混凝土机械设备世界排名前三甲的三家企业来说,已有两家落入中国企业的囊中,而名气紧随普茨迈斯特之后的斯维茵在中国市场的拓展也并不顺利。

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国家的法规是不允许外资企业经营范围内有底盘加工改装并进行销售业务的。这样一来,不管是普茨迈斯特还是斯维茵,虽然都已经在中国建厂,但其中国工厂生产的混凝土泵车都无法在中国市场上销售。

斯维茵比普茨迈斯特还早一年进入中国,也同样在上海松江落户,但有十多年的时间一直无法开展泵车的销售业务,唯一规模生产的只有拖泵。普茨迈斯特则由于当时的总经理胡康刚苦心经营,算是找到了一条“曲线救国”的办法。他们成立一家内资企业——上海汽车改装厂,其经营模式是普茨迈斯特把泵车上装卖给汽车改装厂,汽车改装厂买进泵车上装和底盘后再进行拼装和销售。

远在意大利的赛法(CIFA),2008年被中联重科和弘毅投资公司、高盛和曼达林基金共同出资2.71亿欧元收购100%股权,中联重科占有其中60%的股权。

原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杨红旗对中国工业报记者表示,其实普茨迈斯特近几年来经营业绩下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整体大环境所致,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也并不完全是它自身的原因。

海外扩张

随着近年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快速跃升的态势,国内的工程机械企业早已不满足于国内市场的开拓,而是将眼光瞄准了国际市场。就海外扩张而言,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两大巨头,已然形成自己的特色:三一重工以海外建厂为主,而中联重科以海外并购为主。

至今,三一重工在美国、印度、巴西和印度尼西亚都建有工厂。2009年1月29日,三一重工与德国北威州政府签订投资协议,在北威州的科隆市投资l亿欧元建设研发中心及机械制造基地,产品覆盖整个欧洲市场。

3年过去了,三一德国的经营状况究竟如何?梁稳根在1月20日的签字仪式结束后对外宣称,三一重工位于德国科隆附近的混凝土泵厂已于2011年6月投产。暂且不论三一德国用两年半的时间完成运营投产的速度如何,外界一般对三一德国的评价是,三一重工在欧洲迄今仍缺乏一个大型销售和服务网络,以及获得承认的品牌。

盛春芳分析说,今天的普茨迈斯特技术优势尚存,但已经不多了,不过在渠道和品牌方面确实还存在很多的可借鉴之处。资料显示,普茨迈斯特的全球市场占有率长期高达40%左右,而且90%以上的销售收入来自于中国以外的地方,海外市场遍布全球110多个国家。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三一重工一改往日海外建厂的模式,首次出手就是大手笔的26亿元。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在1月3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称:“这次收购不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普茨迈斯特的技术、品牌、网络体系,都不可以用金钱来衡量。这次并购能给我们带来金钱和时间不能换回来的东西,它有52年的历史,它花52年建起了网络体系”。

新巨头

重大资产变更的事件背后,往往是新旧人物的交替。历史从来都是如此。

对此,梁稳根显然很清楚,他早在1月20日签订收购合同时就称:此次合并完成后毫无疑问将创造一个新的混凝土泵车全球制造业巨头。

毫无疑问,在走向世界,打造国际知名企业的道路上,收购普茨迈斯特又使三一重工迈出了一大步。从目前的产品结构来看,混凝土泵车在三一重工的整个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为三分之一强,普茨迈斯特的并入,将提升他们在这一细分领域的世界地位。

其实,三一重工与国际排头兵企业的较量,并不止于国际战场。2011年,三一重工挖掘机年销量超过2万台,首次超过世界挖掘机巨头日本小松在中国市场的销量。

对于三一重工来说,成为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的巨头,才是他们的长远目标。他们的计划是在未来3~5年,出口收入在总营收中占比提高到20%~30%。但现在三一重工离这个目标显然还比较远。2010年,三一重工海外收入为21.3亿元,占其总销售额不到5个百分点,同时还远低于2008年的34.64亿元。

对于一些业界人士质疑的本次收购值不值的问题,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普茨迈斯特总资产4.91亿欧元,净资产1.77亿欧元。而这次总收购的价格是3.6亿欧元,三一重工支付的26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3.5%。但向文波显然没有从这一方面考虑问题,他在1月3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称:即使是200亿元,也要拿下来,“我们的销售世界最大,但还不是世界品牌,我们这次收购获得了一个世界品牌,谁有了‘大象’,就有了世界性的体系。”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秘书长苏子孟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时表示,三一重工这次收购做得很好。普茨迈斯特是全球混凝土泵车的排头兵企业,三一重工对其收购以后可以学到不少东西。不过,虽然目前双方已经签订协议,但由于审批还需要中德两国相关部门的批准,因此事情并没有最后尘埃落定。德国时间1月30日,有消息称数百名普茨迈斯特工人举行抗议活动,为收购增添了一丝不安气氛。

随着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实力的逐渐增强和国际化扩张的需要,三一重工对德国普茨迈斯特的并购只是中国工程机械巨头近年海外并购、扩张的一个缩影。2011年,徐工机械并购两家拥有高端液压件制造核心技术的欧洲企业。1月10日,柳工收购波兰工程机械业HutaStalowaWola公司(简称HSW)旗下民用工程机械事业部项目。而中联重科则有收购凯斯的市场传闻。未来还会有多少海外扩张事件,有观后望。

关键词: 三一 吞象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