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经营 > 世界上大吨位轮式起重机的发展概况

世界上大吨位轮式起重机的发展概况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1971年德国罗森克兰茨(Rosenkranz)与多家厂商合作研制的K-10001型桁架臂汽车起重机,是世界第一台起重量超过一千吨的轮式起重机。该机后来出售给英国Baldwins工程公司。

在德国企业中还有一家独特的公司——Rosenkranz(罗森克兰茨)。这是德国一家大型起重机租赁公司,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自己“攒”起重机。1969年为参加慕尼黑奥运会主体育场工程的投标,罗森克兰茨计划添置一台千吨级起重机。但是当时德马格(DEMAG)还没有生产千吨级起重机的能力,哥特瓦尔德的AK850仅仅只完成了初期的设计。而罗森克兰茨的财政也十分紧张,于是他又一次选择自己建造起重机。在此之前,罗森克兰茨在1967年设计制造了K-2001型200吨桁架臂汽车起重机,1968年又制造了K-5001型500吨桁架臂汽车起重机,该机在1973年升级为K-6001。

为了建造K-10001,罗森克兰茨让德马格(DEMAG)为其提供了回旋机构,克虏伯(KRUPP)帮助其制造主臂和桅杆,法恩(FAUN)为其提供特制的L1412/51型牵引车。1971年,K-10001在一片争议声中制造完成,这是世界首台最大起重能力为1000吨的桁架臂汽车起重机。K10001经过多次的转手,目前属于荷兰Sindorf, 2002年Sindorf对该车进行了彻底的翻新改造,换装了与利勃海尔LTM1800相同的控制系统,使K-10001重新焕发了青春。1973年,罗森克兰茨又建造了3台500吨级起重机,分别命名为K-5001、K-5002、K-5003。不过将其底盘由68年设计的半挂拖车式构型,换成FAUN 生产的前5后3全轮驱动底盘。

亚洲起重机企业

说完了欧美,再来看看亚洲。二战后,日本从美国引进了汽车起重机技术,70年代在与欧美技术交流的基础上做了较大改进,此后在中小吨位起重机市场占据了部分市场。日本的汽车起重机生产商主要包括多田野(TADANO)、加藤(KATO)。

多田野(TADANO)创始人为多田野益雄,1919年创立于日本南部的香川县。1948年正式成立多田野铁工所株式会社。1955年生产出日本第一台液压汽车起重机。1969年首次向中国出口100台15吨液压汽车起重机。1990年多田野收购了德国法恩(FAUN)公司。FAUN是德国老牌汽车企业,1919年创立于德国纽伦堡,主要生产汽车起重机和牵引底盘。1998年,多田野推出当时亚洲最大的550吨级全路面起重机AR-5500M。该车采用7轴底盘,是日本迄今为止生产的最大型号全地面起重机。

加藤(KATO)创立于1895年,最初是日本东京都成立的私营炼钢厂“加藤制作所”。1923年加藤开始制造铁路用内燃机车,1938年开始生产发动机、拖拉机、压路机和起重机。1939年加藤生产的起重机安装到日本航母上,并参加了太平洋战争。日本战败后,加藤从1959年开始生产液压汽车起重机和地面钻机,1967年开始生产全液压挖掘机。1969年当时亚洲最大的汽车起重机NK-750 Jumbo下线。该机采用4轴底盘,最大起重量75吨。1980年加藤开始生产越野起重机,1987年开始生产全路面起重机。1995年,加藤公司为庆祝成立100周年,制造了当时亚洲最大的箱形伸缩臂汽车起重机NK-5000。该机采用6轴底盘,是世界上轴数最少的500吨级起重机,其他公司的同级产品多为7-9轴。该车长度只有13.58米,同时也成为车身最短的500吨级起重机。多田野与加藤长期处于竞争合作并存的关系,从上世纪60年代进军世界市场后,获得巨大发展。但是受日本国土狭窄、道路规范的限制,以及日本泡沫经济的打击,在大吨位汽车起重机市场未有太大斩获。

中国汽车起重机起步于50年代初期,主要是引进或测绘进口苏联产品。在此基础上,北京市机械厂(北京起重机器厂前身)于1957年首次在解放牌底盘上生产了3吨机械式汽车起重机。在70年代中后期以前,我国起重机厂家基本以生产5-8吨以下的汽车起重机为主,液压起重机也开始面世。履带式起重机也是在苏联挖掘机的基础上改进而成,但一直未形成规模。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轮式起重机经历了一段自行研制阶段(16-20吨液压箱型伸缩臂)。同时各厂家分别与日本多田野、加藤,美国格鲁夫,德国利勃海尔等,采用引进合作的方式,相继生产出了20t、25t、35t、40t、45t、50t、80t、125t汽车起重机和25t越野轮胎起重机,以及32t、50t、70t、160t全地面汽车起重机。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移植,我国的轮式起重机产品性能、制造水平均上了一个台阶,产品产量也逐年有所提高。但受到方方面面条件的限制,至90年代后期,我国的汽车起重机技术,与国外相比仍有一段差距。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导致建筑市场萎缩。全国汽车起重机销量从1993年的5154台,跌至1997年的2274台。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规模迅速膨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刺激了工程机械的需求。汽车起重机销量从1999年开始成倍增长,2003年突破1万台。继美国上世纪70年中期年产7500台,日本1980年8000台的产量纪录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起重机生产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吸引大批资金投向起重机行业,徐工集团、中联重科、柳工、三一重工等企业乘势崛起,以年均两位数的惊人速度迅速扩张。各家企业陆续突破中小吨位起重机,和超大吨位起重机的研制瓶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品谱系。

2000年前,世界主要起重机生产厂家并不看好中国市场。他们窥视中国市场长达20年之久,但并未行动。直至2003年,日本多田野才开了起重机合资的先河,与北京起重机器厂成立合资公司,比例为25:75,北起持股75%。一时间,合资突然成了炙手可热的蛋糕,国外厂家纷踏而来。经过近两年的挑选和考察,美国特雷克斯购买了长江起重机厂50%的股份。北起和多田野的合资比例也上升到50:50。凯雷收购徐工85%的股份虽没有得到国务院的批准,但也闹得沸沸扬扬。马尼托瓦克也没有袖手旁观,在山东泰安成立了马尼托瓦克东岳起重机有限公司。这股合资浪潮说明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但外资品牌已经失去了市场先机。2010年上半年,中国起重机企业(13家),累计销售汽车起重机20037台,同比增长48.7%。销量前四名被徐工、中联重科、柳工起重机、三一重工包揽。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上述企业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1995年,加藤(KATO)公司为庆祝成立100周年,制造了当时亚洲最大的箱形伸缩臂汽车起重机NK-5000。该机采用6轴底盘,是世界上轴数最少的500吨级起重机,其他公司的同级产品多为7-9轴。该车长度只有13.58米,同时也成为车身最短的500吨级起重机。

[!--empirenews.page--]

1998年,多田野(TADANO)推出当时亚洲最大的550吨级全路面起重机AR-5500M。该车采用7轴底盘,是日本迄今为止生产的最大型号全地面起重机。

我国起重机起步于建国初期,这是1963年3月,徐重制造的我国首台Q51型5吨汽车起重机。

1975年,北京起重机厂生产的Q100型全回转汽车起重机,最大起重量为100吨,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汽车起重机。

 

2008年徐重推出的QAY500型500吨级全路面起重机。吹响了中国企业进军超大吨位起重机的号角。

[!--empirenews.page--]

徐工集团全路面起重机生产线

徐工QAY160型160吨级全路面起重机,单台售价超过800万元人民币。

徐工QAY1200型1200吨全地面起重机。

徐工QAY1200型1200吨全地面起重机的液压支腿。

徐工在本次展会上推出的XGC28000型2000吨级履带式起重机,再破亚洲纪录。徐工集团已与中石化签署协议,将合作开发世界最大级别的3000吨级履带式起重机。

世界大吨位轮式起重机概况

关键词: 徐工 加藤 起重机 工程机械 bauma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