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成工公司发展 创业固基篇 寻求创新

成工公司发展 创业固基篇 寻求创新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命运不关乎机会,而关乎对机会的把握和选择。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改革开放前的30年,几乎是一代成工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回望历史,从成工初创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成工有着太多太多的故事,本文所记载的只不过是历史进程中的点点滴滴。

工厂的创建和初期的发展

解放之初,成都是个典型的消费城市,工业基础相当落后,成都人称之为“马路不平,电灯不明”,工业只有“三根半烟囱”。

当时的成都,一些较大的工厂的产品因质量差销不出去,除纺织、机器生产、面粉和丝织业依靠公家定货、加工、收购维持外,其它厂、店基本上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

像任何新生命一样,刚解放的成都面临着种种困难,摆在她面前的最突出的问题是恢复国民经济,实现社会经济的基本好转。市委、市人民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工作和斗争,派出了大批军管干部和工作组下去帮助工作,恢复成都市工商企业的生产经营。

1950年,成都市市政建设急需机械加工工厂。这年上半年,时任市政府秘书长的廖家岷去东北参观学习回川后,即着手筹办小型机械加工工厂,由市政府行政处生产科吕怀庚科长负责组织,并派来了生产科副科长幸云宽担任厂长、杨成玺担任副厂长,着手筹备兴建工厂,由此便诞生了成工的前身“公营成都红旗铁工厂”。

1951年,成都市对各个行业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一背景下,从1951年3月起私营裕国机械厂等九个厂(社)的全部或部分人员和设备并入成都红旗铁工厂,经过一年的发展,红旗铁工厂由1950年底的35人和固定资产原值2.04万元,猛增到1951年底的128人和固定资产原值20.36万元,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和成渝铁路的修建,军需、民用物资的需求量大增,各厂的加工订货任务源源而来。到1954年,工厂经过四年建设已初具规模,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已从机械修配、零星机械制造发展到消防器械、粮仓机械、医疗器械、矿山设备和热水锅炉的生产,职工人数已达478人。

随后的几年,根据市政建设需要,工厂又先后涉足农业机械、内燃机等的生产,并分期分批地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成立炼钢车间,赶制冶炼设备,开展群众性的炼钢活动。

工厂经过十年的发展,为成都市的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没有主导产品,不能充分挖掘生产潜力,制约了工厂的进一步发展。寻找主导产品,就成了成工人的一块心结。

寻求企业生命之树——主导产品

1961年,国民经济开始调整,工厂当时的主要产品煤气机、蒸汽锅炉订货量大大下降,生产饱和度只有30%到40%。面临困难,一方面要千方百计保“吃饭”,另一方面,工厂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寻找产品的发展方向。在一机部五局的热情帮助和支持下,工厂下决心开发新产品,发展工程机械,以图振兴企业。全厂职工以主人翁的姿态迎来了新曙光。

1961年8月,根据苏联的技术图纸,成都红旗铁工厂(成工前身)开始试制T-54推土机、C4-3铲运机。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在1962年的5月试制成功,8月便通过了鉴定,并转入小批量生产。推土机和铲运机的成功试制和生产是工厂产品更新换代的重大转折点,它标志着企业进入了生产工程机械的时代,为以后工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让迷茫中的成工人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是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成长而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最初十年,国家百废待兴,工程机械也没有列入国家发展的重点,机械工厂以使用、修理和配件生产为主,除了少量地生产一些简易、小型的工程机械外,可以说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我国工程机械发展则进入到了测绘仿制阶段,初步有了工程机械产业的雏形。

1964年,参照日本东洋运搬机株式会社SD20,试制成功了“红旗100”,斗容2立方米、74.5kW(100hp)、180°回转式装载机,定型为Z4H2; 1966年又仿日本东洋运搬机株式会社SD20型成功试制了斗容1立方米、48kW(65hp)、装载质量为2T的全液压式装载机,定型号为Z420(即Z4-2)。这几种型号都先后有小批量产品投放市场。这些都成为我国装载机行业形成与发展的前奏曲之一,为我国装载机行业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empirenews.page--]

谈到工厂初期的历史,现年八十五岁高龄的老厂长李国喜老人仍记忆犹新

1952年,刚从部队转业的李国喜来到了红旗铁工厂,担任副厂长,1956年起,任工厂党委书记、厂长,1974年调离。担任工厂主要领导职务的他带领广大职工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奠定了工厂今后发展的基础。时至今日,老人仍时时关心着工厂的发展,对工厂今天所取得的成就,他说:“不简单,60年,不简单”,虽只有短短的几个字,但却满含了一个老成工人对工厂的深厚感情。

1959年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全国都处于十分困难时期。成都市的各个企业都在压缩、下放了许多人员。面对这一复杂的局面,为了保全工厂的技术人员和骨干工人,李厂长想了很多办法,带领大家发扬“南泥湾”精神,开荒种菜、养猪,既解决了员工的吃饭问题,也为工厂保留了大批骨干和人才。“当时,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保证职工有衣穿,有饭吃,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只要有了人,都好办”,老人回忆说。

随着国民经济调整步伐的加快,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推土机、装载机这样的工程机械产品,便进入了成工人的视野。“就是要找主导产品”,为了争取到这个机会,改变工厂的面貌,李国喜坐着火车到了北京。

“当时工厂是从生产一些很简单的工件开始创业的,刚开始,做过温水瓶壳壳、锅儿、锅盖、炉子、铁锹等,全是非常初级的产品”,“当时不是说那个企业想生产啥子产品就能生产的,还必须先要国家立项,生产推土机,需要机械部立项”,“我用铁丝把齿轮串起,坐着火车到北京,就是为了让专家进行检测,看我们加工的零件合不合格,有没有生产能力,能不能批量生产,争取工厂能立上项”。

“当时在北京,我们也派人参加了由苏联专家搞的水力发电机培训,想搞水力发电机,但投资太大,我们的基础设备太差,不适宜”,“那时装载机在全国很少,能够生产装载机的企业几乎没有”,“当时国家搞基建项目,很缺这些机械设备,国家需要这个产品。我们就来生产”,“因为有1962、1963年搞推土机、铲运机的基础,应该说搞装载机可行,更现实”。

短短的一席话,却道出了创业的艰辛。

那个时代的英模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成都,只要提起成工的李超群,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1959年9月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此后更受到国家和历任省、市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去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李超群被评选为四川省最具影响力的劳动模范之一。

“在旧社会,我当过长工、被抓过壮丁,吃不饱、穿不暧,每天在无尽的剥削和压迫中过日子,解放后是共产党让我吃饱穿暧,所以,我把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李超群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几十年来他始终坚持每天早上七点上班,晚上十点还常常在车间里刻苦钻研,就连星期天也不例外。据统计,仅在1976年一年他就超额工作3586小时,一个人完成了两个人以上的工作。

老同事说,看过李超群工具柜的人都会有很深的感受。三个像百宝箱一样的工具箱,一个箱子里装满厂里发的钣手、钳子等日常工具,一个装满平时收集的铁皮、螺丝钉等废旧物品,一个装的则是自己精心制作打磨的“土工具”。 他利用这些自制工具,解决生产工效问题,并进行了大量的技术革新活动。为了节约电能,避免动用大型空压机,他为160吨冲床制作了一台空气压缩机。他还为焊工制作了前车架,为钻工制作了储气罐钻眼模等等。几十年时间,他共完成了约360多项大大小小的技术革新项目,利用自己在长期工作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动手搞了大量简单、实用、能明显提高工效的工具和工装,并把自己的这些能力和技术,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工厂。

李超群勤俭节约是出了名的,但这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工厂。他那个大大的“百宝箱”里应有尽有,收集到的废旧物品,到了他的手上,就会变出各式各样的宝贝。为了改善车间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他领来32台旧电机,自己动手制作风扇,为工厂节约了上千元的费用;转运工的劳动强度大,他就为转运工制作了手推车。

 [!--empirenews.page--]

ZL系列产品的形成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成工Z4-1型装载机共生产了101台,Z4-2型共生产出1187台。

1974年,李富滋出任工厂党委书记、钟俊章出任厂长。在他们的带领下,工厂组织力量,开始了装载机新产品的前期设计、试制工作。

李富滋老人回忆说,“70年代中期,正是十年“文革”的后期,很多工作都无法正常开展。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开始了新装载机产品的试制工作”。“一个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有好的产品”,“而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人才,产品质量也必须过硬”,他们顶住了重重干扰和阻难,保证了科技人员、生产工人能静心、聚力的投入产品的开发和试制工作。

1976年,在Z4-2的基础上,成工又试制了Z4H2回转式装载机。1977年,和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一起,开始联合设计ZL系列装载机,并于1978年1月试制成功了新产品——ZL30型轮式装载机,1978年12月又试制成功了ZL20型轮式装载机,这两种产品都在当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获奖。

曾任副厂长的林树卿老人回忆说:“开发ZL30装载机,前后整了半年多。为了参加北京全国展览会,又搞了ZL20、70装载机样品,全部参加了展览会。20装载机是由我在搞,30装载机是张家骝在搞,70装载机是王瑜负责”,“20、30是没有样机的,完全通过自主研发生产,铰接式装载机,区别于德国的回旋式装载机,当时的变矩器、变速箱图纸,现在都还在沿用;30的桥参考回旋式装载机的桥,我们自主研发设计的,很独特,通过能力好,至今也还在沿用。应该说,工厂对我国装载机产业的发展,还是做出了贡献的”。

在ZL系列装载机的研制过程中,成工的科研人员多次出国考察、学习,与美国的卡特彼勒公司进行了频繁的交流与互访,对成工产品技术水平和零部件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有这样几位科研人员,他们从当初刚进工厂的青涩,到今天年过花甲,和公司一起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他们在主机、桥箱、结构件、专机设计领域已是专家级的人物。回忆起那不平凡的岁月,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表示,我们不过是尽力在做好应该做好的事情,“不管在什么岗位,热爱工厂、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爱岗敬业,这是最重要的”。因为热爱,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经常废寝忘食地投入到产品的研究设计中,填补着装载机设计技术、生产加工工艺方面的空白;因为热爱,他们可以在知天命之年,从头学习计算机技术,并在如何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走在业内前列……

关键词: ZL30 ZL20 成工 装载机 推土机 工程机械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